評「新詩歌」與「新崇拜」(上)

 

我們這一代,親眼看見神的眾教會有一個很大轉變──由嚴肅的敬拜方式,轉變為狂熱的「新詩歌,新敬拜」。會在崇拜時,全體站立唱詩約四十多分鐘;其間沒有停頓,領詩者也很少講解,大家就是這樣一直唱四十分鐘,但講道往往只有二十分鐘。

唱的時候,由一群年青人所組成的「敬拜小組」,站在台上示唱,引導著會眾跟隨他們一起唱。他們舉手,鼓勵會眾也舉手;他們搖身、拍掌、甚至跳舞,會眾也照樣做。唱的都是「新詩歌」,也有一些帶有世俗流行歌曲韻味的「新潮聖詩」。伴唱的音樂,除了傳統的鋼琴之外,還有一隊人數不多,但極度嘈吵的「爵士樂隊」;主要是「打鑼打鼔」和「電結他」,可能這些樂器都是年青人最容易學的樂器。所有樂器都通過「擴音器」,音量調校至「震耳欲聾」程度。拿「電結他」的,通常也是領唱的人;他大搖大擺地指導著會眾大聲唱。

筆者見過一個染金髮,穿著新潮的年青人,主領「詩歌敬拜」時間,長達四十分鐘。全體站著跟他全情地、大聲地唱。他不時在擴音器中鼓勵會眾要大聲一點唱,又教導會眾做動作,甚至做盡量大的動作,只要不撞到旁邊的人就是了。於是會眾人人「向高空發展」--舉手、高跳、搖身、閉著眼睛尖叫……。

不只一次,參加這樣聚會的人向我表示:「很爽快、很活潑、很好;絕對不會眼瞓!」可是我這個「外來講員」最悽涼,除了內心極度討厭之外,被逼站了四十分鐘唱詩,接續下去還要站四十五分鐘講道(我習慣了講這樣長的道)。有一次,一位教會負責人問我,對這樣的「唱詩敬拜」有甚麼感受?我說,我不習慣。他也說,他也不習慣。又有一次,一位教會的「元老分子」,流著淚對我說:「我很慚愧,看見教會弄成這個樣子,我完全無法阻止。」

為甚麼近代教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?親愛的讀者,主要原因就是眾教會都想要擺脫「死氣沉沉」的氣氛,這樣的氣氛一直使教會無法增長。「死氣沉沉」確實是很嚴重的問題。然則「死氣沉沉」出於甚麼原因呢?其實一想就知道了,是因為──「講道內容無新意,會眾長期沒有感動」、「聚會太過儀式化,未能用心靈和誠實敬拜」、「參加者習慣了夜生活,聽道精神不夠」、「參加者平時工作時間太長,在舒適的聚會環境下,很容易有睡意」、「會眾因缺乏『敬畏神』而睡覺,教會因缺乏『神同在』而無能力領導會眾」……。

這些現象顯示,是教會在「靈性上」出了問題,還是在「方法上」出了問題呢?可能兩者都有吧!但是,應該「靈性問題」比「方法問題」重要得多。因為解決了前者,就有神賜福,後者變成不成問題了;若只是解決後者,教會仍然失去神的同在,崇拜變成毫無意義,有甚麼用呢?可是,絕大部份傳道人總是注重後者,不肯正視前者。

記得有一次,筆者坐在一群傳道人旁邊,聽見他們大談「教會增長」與「崇拜方式」。有的說,這時代如果不運用多種樂器,攪動聚會的氣氛熱起來,就不能吸引年青人來聚會。有的說,秩序負責人在帶領崇拜聚會之時,必須要有點幽默感,最好有兩個人彼此對話,態度要自然,題材要有趣味,才不至於死氣沉沉。有的說,要帶動會眾唱詩唱得奮興,就要有「敬拜小組」在講台上作榜樣,帶動會眾;最好請會眾站立唱,才方便身體活動。有的說,講台信息要「生活化」,盡量與「時事新聞」拉上關係,才容易吸收,而且不要太長,要多一點活潑的節目……。我坐在旁邊聽,最後忍不住,就問他們說:「你們認為主日崇拜,應該是『父要這樣的人拜祂』,還是『人要這樣拜父』呢?方式應該由接受敬拜的『父神』來決定,還是由參與聚會的『人』來決定呢?」他們聽到我這樣問,立即全體靜下來,不談了。

 

靈恩運動追求情緒化

其實研究「死氣沉沉」的問題,應該從教會歷史開始。自從歐洲崇尚「文藝復興運動」以來,人們普遍注重科學研究,漸漸擺脫天主教的迷信。於是社會產生兩個主流思想:第一,是宗教改革,以馬丁路得脫離天主教的運動為表表者;第二,是不信主義,歐洲人士崇尚科學,凡事以理性為最高的判斷準則,摒棄任何宗教信仰。

這種「不信主義」又漸漸轉回來打擊天主教和基督教,影響一些神學家變成不信,是為「新神學派」產生的原因。讀者可以想像,「新神學思想」既然不信聖經、不信神蹟、不信屬靈,還有甚麼動力可以推動教會熱心起來呢?所以這一類教會都變得「死氣沉沉」,聚會人數大大減少。北美洲有許多教堂,因為沒有人聚會而出售給華人教會。美國基督徒人口平均每天減少三千四百人。

「靈恩運動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。十九世紀末,「歐溫」(Benjamin Hardin Irwin)因為羨慕衛斯理約翰追求「成聖經歷」,為罪痛哭直到天亮,就帶動自己的教會追求這種經歷,可惜他們注重追求「情緒激動」,不是注重追求「成聖」。所以當他們追求情緒激動,比衛斯理約翰還要厲害之時,「歐溫」就稱這經歷為「聖靈的洗」。之後追求得更激動,就稱為「火洗」、「炸藥洗」、「強烈炸藥洗」、「氧化炸藥洗」……。後來會眾發現「歐溫」的私生活很敗壞,他的教會就全面倒台了。

從「火洗教會」出來一個人,名叫「巴罕」(Charles Parham)。他在一九零一年與聖經學院的學生們一同追求「聖靈的洗」,還是以「情緒激動」和「說方言」為目標,是為「靈恩運動」的開始。到1906年,「巴罕」的學生「瑟木」借用洛杉磯「阿蘇撒街」一間舊教堂,帶動黑人追求「聖靈的洗」,情緒激動比「火洗教會」更甚,有五年之久,吸引全世界各地極多教會領袖來參加。是為「靈恩運動」發揚光大的開始。然而,他們的聚會極度混亂和情緒化,所以眾教會一發現自己的會友接受了說方言,都把他們趕走。這些被趕出教會的信徒組成「神召會」、「五旬節教會」等。

「靈恩運動」發展得這麼快,除了因為經驗到「神蹟奇事」之外,更重要的因素,是當時普遍教會受到新神學思想的打擊,聚會漸漸都變得「死氣沉沉」。所以當人們接觸到「靈恩」,體驗到靈界異能,就極度興奮起來,教會也就因而大大增長。他們發現,「情緒激動的聚會方式」才是擺脫「死氣沉沉」的良方。到1960年,靈恩運動更滲入受新神學思想打擊最嚴重的「聖公會」、「信義會」和「長老會」,以至「天主教」,因為他們也能靠靈恩而擺脫「死氣沉沉」,大大增長起來。

本來,「天主教」與「世界基督教協進會」(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)進行「教會合一談判」已有多年,但一直失敗。自從靈恩運動滲入這些教會之後,「教會合一運動」就漸漸成功。所以今天「靈恩運動」發展到「第四波」,就以「教會大合一」為特徵。主要原因也是眾教會都想擺脫「死氣沉沉」。

此時,美國「富樂神學院」(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)開創「教會增長」這個全新的學科,有印度宣教士「馬蓋文」(Donald A. McGavran)來任教。「馬蓋文」在理論上有不少貢獻,但欠缺實際動力。接任的南美洲宣教士「彼得.韋拿」(Peter Wagner)認為研究「教會增長」必須從「靈恩運動」著手。於是請來追求「聖靈擊倒」的「約翰.溫伯」(John Wimber)做助教,全力開辦教授神蹟奇事的「MC510課程」,吸引全世界各地極多福音派的領袖前來就讀,是為靈恩運動正式滲入「福音派」的開始,稱為「靈恩運動第三波」。這也是因為福音派教會也變成「新福音派主義」,教會越來越變得「死氣沉沉」。

這樣,「靈恩運動」就成了「教會增長」的主要動力。而「靈恩運動」的動力其實是「神蹟奇事」和「情緒激動」。然而,「靈恩運動」何來能力使自己能夠常常「行神蹟」和「情緒激動」呢?原來他們靜悄悄地引入「積極思想」(Positive Thinking),和「世俗流行音樂演唱會的聚會方式」,成為兩個「教會增長」的主要動力。讓筆者詳細分析一下:

 

靈恩運動引入「積極思想」

「積極思想」來自「新紀元運動」(New Age Movement)。這運動由印度教傳入西方社會,一般相信是從1986十二月三十一日的「世界和平日」開始的。他們用「進化論」解釋「輪迴」,認為「人類」可以多次「輪迴」,從而「進化」成為「神類」。只要人類肯「吃素」,又學會用「積極思想」來行神蹟,「人類」就漸漸變成「神類」,那時就是最理想的「新時代」了。

今天,「積極思想」已經滲入教育、醫學、心理學、商業、軍事、宗教……。所以西方社會各行各業都出現許多「積極思想大師」。在基督教內的「積極思想大師」有許多,我想有三位香港教會特別熟識的,第一位是Robert Schuller,他宣稱自己用「積極思想」建成那座世界著名的「水晶宮大教堂」(Crystal Cathedral)。香港電視常常見到他主持的「權能時刻」節目,教導人如何藉「積極思想」達到成功、致富、健康。但是說來諷刺,他的教會最近宣佈破產了。

第二位是Rick Warren。他利用「市場調查」方法,訪問路人為甚麼不返教會,然後照這些人所抱怨的,建立世界著名的“Saddleback Church”,裡頭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崇拜聚會--有靈恩的、有現代流行音樂的、有保守信仰的、有注重禮儀的……;此外,還有餐廳、電影、桌球、咖啡、遊戲……等供應,應有盡有。參加他們教會聚會,和到廸士尼樂園去玩一天差不多。結果他的教會極速增長。世上數以十萬計傳道人紛紛去向他「取經」。Rick Warren並不是一個注重真理立場的人,所以他的教會才有多種方式的崇拜聚會,來迎合不同的信徒。他雖然是浸信會牧師,卻跑到「阿蘇撒街-靈恩派總部」去為參加「靈恩派一百週年紀念大會」,為他們講道。不少人研究他的著作,也發現他以「積極思想」作為成功的秘訣。

第三位是韓國靈恩派「純福音中央教會」的趙鏞基牧師。他宣稱自己用「積極思想」建成「全世界最大的教會」,有幾十萬人聚會。吸引亞洲無數教會派人去向他「取經」。世上極多教會受他的影響而變成「靈恩派教會」。他所寫的《第四度空間》風靡一時。

由此可見,「積極思想」與「靈恩運動」極之配合,因為「新紀元運動」認為人的「潛意識」(subconsciousness)和「無意識」(unconsciousness)藏有龐大能力,藉著「積極思想」就可以動用藏於「潛意識」和「無意識」中的能量來行神蹟。但我們知道,“unconscious”的意思其實是昏迷;追求這境界的人常常進入昏迷狀態,或被催眠狀態。在這種狀態下,邪靈很容易進入人身,而人還不自知。靈恩派人士常常追求「聖靈擊倒」-倒地大哭、大笑、打滾、發抖、尖叫、昏迷、抽筋……等,就是這個緣故。

 

靈恩運動藉「流行音樂演唱會」支持情緒激動

「靈恩運動」與「教會增長」掛了鈎。但是為了維持教會不斷增長,「靈恩運動」除了吸納「積極思想」來行神蹟之外,又吸納「流行音樂演唱會的聚會方式」來維持「情緒激動」。他們將流行曲、嘈吵的電結他、鑼鼓、狂喊狂叫、集體跳舞……等做法引進教會。一來,激動的情緒才會使會眾容易講方言、和經歷被聖靈擊倒;二來,「流行音樂演唱會的聚會方式」非常受時下的年青人歡迎。當然,不少成年人因為工作太忙,很疲倦,回到教會聚會就想要睡覺;但是「流行音樂演唱會的聚會方式」可以使他們興奮,不至睡覺,所以也受成年人歡迎。不少參加這樣聚會的人都向筆者反映說:「很開心,好像去唱K一樣。」

教會漸漸接納「流行音樂演唱會的聚會方式」,這一點我們從一套電影-「修女也瘋狂」就可以看到。這套電影講述一個黑人少女,因為被黑社會追殺而逃進一所天主教女修院藏起來,假扮修女。她看見天主教的聚會沉悶,沒有人願意參加。就教導那些修女用「流行演唱會方式」來聚會和唱詩,結果吸引大量年青人參加,整個教會就活起來。當然電影公司做過「市場調查」,知道眾教會確實「死氣沉沉」,才拍攝這套電影。

靈恩派教會在眾教會中,是最早採用「流行演唱會方式」來聚會的教會。那位著名的第三波推動人-「約翰.溫伯」,原是一名嬉皮士(Hippies),在1962年的「耶穌運動」中信主,他就是一名嬉皮士第四代爵士音樂師。他們帶領嬉皮士信主的方法,不是要改變他們,而是遷就「嬉皮士文化」,讓他們信了主,仍然留長頭髮、紋身、在臉上畫花、吸食大麻、穿著新潮服裝、拿著結他,用流行音樂來唱聖詩。當時不少人質疑,這些人是否真心信主,是否得救。但是當時這種「流行聖詩音樂」只在郊外嬉皮士雲集的地方才出現;現今卻搬進教會的主日崇拜聚會中。

 

吳主光